新年啦,我们推荐几本书

在这个被年终总结和年初计划包围的世界里,突触的小伙伴们想了想自己在过去的一年喜欢的书,排名不分先后地分享给大家~

  1. 《疯癫与文明》(刘丽君推荐)

这本书追溯了历史上疯癫发展历程的起点,在这一起点上,疯癫尚属于一种未分化的体验,是一种尚未分裂的对区分本身的体验。“另一种形式的疯癫”——把理性与疯癫断然分开,从此毫不相关、毫无交流。精神病学的语言是关于疯癫的理性独白。(笔记:精神病学的语言是精神科医生用以描述疯癫、与疯癫进行对话的语言,也是相互沟通疯癫的语言。但这一语言是否真正的以描述疯癫的真实体验呢?)福柯认为,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想不明白。)

这本书的内容很值得精神科医生读一读。疯癫诸相、医生与病人、大恐惧、精神病院的诞生,丰富一下对精神病学发展的认识。

 

2. 《七堂极简物理课》(刘丽君推荐)

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很喜欢的师姐推荐这本书,立刻就下单买了。(大部分时候,你对推荐人的感情直接决定了你会不会读他推荐的书)。

这本书不到一百页,真的是我买过的最薄的书了,拿到手的时候我都愣住了。这不到一小时就看完了嘛?然后一口气读完,一个感觉——美。简单的文字配上解说的图,从物理学的角度把这个世界的美展现了出来。如果在初中或高中看到这本书,可能物理课上起来会不会就不那么痛苦了?(一个猜想)

 

3. 《僧侣与哲学家》(刘丽君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佛教和西方哲学的对话。作者是法国的一对父子,儿子马修在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突然决定到喜马拉雅山成为一名僧侣;父亲则是一名哲学家及政治评论家。这场对话发生在1996年5月,地点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山上,马修已经学习佛法二十多年。这场对话持续十天。全书的结构都是父子对话的形式,就像微信聊天记录一样。

涉及到很多佛教的理论看得略费劲,但实在是喜欢这个形式,涉及的内容也很广,佛教、信仰、死亡、迷信、心理分析、文化、科学、政治等等的讨论,提供了很多探讨和视角。感兴趣的不妨一读。

 

4. 《牛棚杂忆》(刘丽君推荐)

2016年偶遇《牛棚杂忆》,这本“小书”仅二百多页,一个半小时读完,读的过程可以总结为“笑并痛着”。笑是由于季先生充满黑色幽默的文字,叙述文革期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荒诞经历,诸如“像十年浩劫这样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的——我但愿它也绝后——‘人生不满百’,我居然躬与其盛,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不得不感谢苍天,特别对我垂青、加祐,以至于感激涕零了。不然的话,想找这样的机会,真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我不但赶上这个时机,而且能住进大院。试想,现在还会有人为我建院,派人日夜守护,使我得到绝对的安全吗?”

而在这黑色幽默中藏着季先生于我们社会、我们人的深情,他的真诚触动到我,在自序中他写道“如果我真想报复的话,我会有一千种手段,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进行报复的。可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打击,报复,穿小鞋,耍大棒。难道我是一个了不起的宽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吗?否,否,绝不是的。我有爱,有恨,会妒忌,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动报复之念,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读完、笑过,脑海中时时回荡:这些荒诞,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我们在了解人类自身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 《心理治疗师的动机》(丁梦蕾推荐)

《心理治疗师的动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去理解心理治疗师的从业动机该书引用了大量且广泛的文献材料对诸多理论进行了回顾对国际一线资深治疗师进行了访谈通过全书的篇幅去阐述一个重要却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心理治疗师的无意识从业动机。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慨是:可以拿来撕分析师也可以拿来自我觉察。

 

6. 《1984》(林晔喆推荐)

反乌托邦经典之作。

可怕的不是你被迫参与其中而是你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可怕的不是你认识到丑恶而被迫伪装而是它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内心。

在一个高度集权、连文字都要精简的国度所有褒义词都只能用代替。形容词程度只能用加或双。如果表示极度的赞美只能用双加好。这是党思想控制的重要一环。

然而就在思想管制如此严重的真理部”,有个同样对双重思想有质疑互相不知情因为可能被思想警察盯上不小心就人间蒸发妙龄女子逃过无处不在的电子屏幕给他塞了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

 

7. 《繁花》(梁笛推荐)

细想起来,我喜欢的小说好多都用方言写就,比如《红楼梦》,比如《死水微澜》,毕竟方言还是比普通话鲜活许多。《繁花》用上海方言讲述了发生在上海的故事,地域特点很鲜明,但并不矫情小气。我不是上海人,在上海念过五年大学,但阅读《繁花》之时仍禁不住时刻脑补书中故事发生的每个地方,以及每句话的腔调。《繁花》故事所展开的地方大多物是人非,但正是这种今夕对比带来了别样的意趣。我虽然没体验过《繁花》里的生活,但不知为何代入感却极强,大概这就是作者刻画人物和场面的功力所在吧。《繁花》故事紧凑,乍看是写时代变迁下的男女情欲,但笔调并不热烈,只是清冷地写出每个人的期盼和热望,当然也有失望与落寞。书中写了人间百态,但也有令人难以忘怀的柔情与惊雷般的彻悟。

《繁花》里主要的人物都与此生所爱擦肩而过。在文革的大背景下,少年阿宝所爱的邻家小妹蓓蒂化鱼而去。而少年沪生所思慕的姝华姐姐去东北插队,写了一封信给沪生:沪生,我写信来,是想表明,我们的见解并不相同,所谓陈言腐语,花鸟之寓目,自信心中粗,人已经相隔千里,燕衔不去,雁飞不到,愁满天涯,像叶芝诗里所讲,支离破碎,六神无主。也是身口自足。我们不必再联系了,年纪越长,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繁花》以繁花为名,写了许多热闹的情事,却大多归于荒凉。阿宝后来也没有和心爱的李李在一起,在最后的结局里,阿宝眼睁睁看着李李遁入空门。姝华疯了,蓓蒂死了,李李遁入空门,许许多多其他情事最终归于空寂,而主人公们仍需要孤独地走下去,生或者死。

《繁花》没有线性的叙事。每一个主要人物(阿宝,沪生,毛毛)文革时代的少年往事与八九十年代的当下情事交替叙述。我觉得文革时期的少年往事虽然简单清苦,但却冷中透着暖意。而八九十年代的故事,虽然热闹繁华,其中却透着隔膜和清冷。而且《繁花》更精妙的一点在于,个人故事与时代印记水乳交融,《繁花》里显然有许多反思,有许多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描写,但这些叙述毫不生硬,都融合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譬如写文革前阿宝爷爷家的富裕生活,却无丝毫向往;譬如写文革时上海全城的钢琴堆在一处,也无过度煽情)。

8. 《寻找逝去的自我》(文竹推荐)

我们既是我们的记忆。然而记忆是否真如我们所愿想的客观而又准确这本书采用科学的思维似推理小说般层层剖析记忆这一最大的人生疑团。只要你对大脑感到好奇不妨翻来这本书试试。

9. 《爱的艺术》(张晓推荐)

这本书是和唐宏宇老师同乘火车的时候,唐老师推荐的。我读完的感受是有不少段落很有启发,还会再看第二遍;另外因为看的是女票的标注版,隔着时间和空间会心一笑的感觉很好; 还有就是有一些内容阅读不够仔细,还有一些内容感觉不能赞同,不知下次再看会是什么体会。

10.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张强推荐)

重看这本书是因为督导推荐的冷漠型依恋那章于是拉着小伙伴一起读。谁知道越读越觉得很有意思有很多地方其实值得细细品味。David Wallin博士在这本书中对依恋理论与研究以及它们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做了很好的整合和解读。不管你是从事心理治疗行业还是对心理咨询感兴趣这本书对你来说都是一部必读之作

11. 《1984》(林晔喆推荐)

反乌托邦经典之作。可怕的不是你被迫参与其中而是你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可怕的不是你认识到丑恶而被迫伪装而是它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内心。在一个高度集权、连文字都要精简的国度所有褒义词都只能用代替。形容词程度只能用加或双。如果表示极度的赞美只能用双加好。这是党思想控制的重要一环。然而就在思想管制如此严重的真理部”,有个同样对双重思想有质疑互相不知情因为可能被思想警察盯上不小心就人间蒸发妙龄女子逃过无处不在的电子屏幕给他塞了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

其他:《你我凡人,皆能破茧》、《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分心不是我的错》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