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倩倩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摘要

心理医生札记一:

贾倩倩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摘要:(本文由心理治疗师吴小瑾,根据实际案例整理记录,文中人物系采用化名)

女,24岁,由于经济问题,小孩抚养问题等家庭琐事,与丈夫发生争吵并肢体冲突后,割腕后并开煤气自杀,发现时轻度昏迷,腕部轻度皮外伤,轻度一氧化碳中毒,家属掐人中后苏醒。凌晨送入医院,经伤口包扎,吸氧处理后入院,意识清醒。

诊断:由于负性生活事件激发导致一定的抑郁反应。患者存在负性的思维图式,不成熟的防御方式。

处理: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及认知治疗技术给予患者心理学上的帮助。

上午病人无家属陪伴时,心理医生吴小瑾看望倩倩,并介入干预情况如下:
以下是采用认知技术对病人实施心理干预:
病人的问题,及括号中,病人的认知错误:
问题1:我付出了我所有,为何得到这样的结果?
(我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意识狭窄下做出的自我判断)
问题2:这个婚姻是我自己选择的,我痛恨自己,亲人不会再支持我了
(我孤独无助,负性思维图式下的负性情感体验)
问题3:丈夫只会听婆婆的,婆婆太厉害了(绝对化思维模式)
问题4:他打了我,我永远无法原谅他(绝对化思维模式)
问题5:只要丈夫对我好一点点,他做什么我都能原谅(无原则)
问题6:我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但是我对他们都很好,他们应该知道,他们是故意和我过不去了。(应该倾向)
以上问题,心理医生一一跟倩倩做了一个剖析,纠正倩倩的认知错误,病人得到安慰和舒缓。

治疗过程:

背景:
倩倩由于年幼时丧父,随母亲改嫁,由于经常目睹继父责打母亲,所以对于家庭温暖非常的向往,并且憎恨家庭暴力。在遇见其丈夫小朱后,感觉其家庭很温暖(这大概是倩倩内心愿望的投射)。她将自己的这个情感渴求投射到丈夫身上,将丈夫的家庭幻化为能够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一个对象,为此,她明知自己的丈夫无工作,无收入。但还是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了自己的婚姻。

与倩倩丈夫的交流:
当日下午,心理医生在心理诊室做其丈夫小朱做了一个交流,希望从另一个视角来了解他们的婚姻。倩倩的丈夫同样在一个离异的家庭长大,他现在所自己选择的妻子,似乎与当年离开他们家庭和兄弟,却又在物质上始终帮助他们兄弟的母亲有些相似。小朱对待妻子的感情,是否受到了他对于其母亲的感情的影响呢?心理医生相信这样的感情是矛盾的。因为他既恨又爱自己的母亲。而他生命中现在面临的两个女人都同样外表强大。他们都可以离开自己原来的男人而选择其它的男人生活,小朱感到自己是没有能力把握这些的,同样他也感到在家庭生活中,他没有话语权,是的,解释一个男人无能,我们可以从他缺乏教育,缺乏训练说起。。。但我们同样,不应忽视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同样,心理医生了解到,倩倩所担忧的一些问题,比如丈夫不负责、对她的漠然;有很多是在与丈夫争吵时,抓住丈夫语言中的一些失误,谴责丈夫,将怨气积压在心里,自己不断给自己积累付面情绪,最终事情真的像她所担忧的那样发生了。
另外,丈夫动手打他,也是倩倩在挑衅了丈夫,并且不断用言语刺激丈夫后发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丈夫对于倩倩的一些伤她心的举动,其实是在倩倩的“鼓动”和“教育”下形成。

与夫妻的交流:
心理医生,让他们夫妻在心理医生参与的情况下,做一个交流,尽量澄清了他们之间的误会,小朱表现出一定的改变,从一开始离倩倩远远的坐着,在与心理医生交流过后,回到病房后,主动把椅子搬到了妻子的床前。心理医生帮助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想法做了一个沟通。
真正的爱,应该互相支持,帮助对方成长,妻子既然选择了丈夫,那么对于丈夫要有一个现实的期待,而不要一方面觉得丈夫亏欠了自己,另一方面,又由于一些失败的策略,不自觉的给予丈夫纵容,丈夫要能够理解妻子的心态,不需要因为妻子的不当语言给予自己太多的压力,但同时也要勇于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创造财富,照顾家人,更重要的夫妻双方要学会正面表达,而不是都采用防御的方式,被动的去适应对方,而是积极主动去创造与对方的交流。

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婚姻关系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的,想当然的让我们满意,经营婚姻关系,需要我们学习。。。。

送给倩倩的话:要他人珍惜自己,首先要自己珍惜自己。残害自己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送给夫妻两人的话:我们只有在婚姻中付出,才能在婚姻中得到。
对于经受家暴的女性做心理分析,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早年经历家暴的女性,往往会在自己的婚姻中,重新陷入家庭暴力的怪圈。盖由于当事人,由于早年疼恨自己无力改变家暴局面,所以无意识中,要把自己的丈夫塑造成当年的施暴对象,然后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对方,从而补偿自己当年的无力感。这个听起来有些可笑,但这是的的确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而且,这些行为,常常在当事人潜意识指导下发生,往往不能被当事人自己领悟到。所以,她们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
如果当事人陷入这样一个怪圈,那么他们在生活中,很少能够心想事成,这里,不再遵循,“善有善报”,而更多表现为“马太效应”,幸福者复制自己的幸福,不幸者仍旧要经历不幸。
正像倩倩所经历的那样,倩倩的许多“妥协”,并没有获得丈夫和婆婆的认可,并没有真正换来她所渴求的情感满足,倩倩并没有心想事成,反而是事与愿违,倩倩并不懂得,自己在与丈夫的相处过程中,那些是真正给予了对方的,而哪些其实是在满足自己。丈夫虽然有些时候理亏,但由于同样是穷途末路的他,却只能与倩倩各自在自我防卫中,做出对对方的指责。
他们并不懂得,如何真正去爱对方。两个又冷又饿的人,或者可以靠着互相之间的拥抱,来获得暂时的一些温暖,却不能解决腹中的饥饿。倩倩和他的丈夫,都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一些,能够解决自己能量需求的营养。
如果倩倩不能意识到这些,那么注定她只能在错误的迷局中,无益的挣扎,更加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感,也更加失去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把控感,从而陷入更大的心理劣势。
昆虫,从丑陋的蛹,蜕变成能够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的飞碟,需要经历多次的蜕变。同样,当事人要摒弃以往的情节对于自己的摆布和控制,也需要,她们自己积蓄一定的能量,需要她们具有一定的反省和体察自己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的头脑,在正规的心理分析的程序帮助下进行。

后记:虽然倩倩在出院时,接受客服人员的调查中,表达了对于心理医生的感谢,并对于此次在医院接受的诊疗活动,给出了满意度100分,这样的满分评价,说明我院引入心理治疗后,对于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是有一定帮助的。
但倩倩没有接纳心理医生的建议,单独到心理诊室去和医生交谈,而是选择在病房里面,心理医生在场的情况下,和丈夫来做对质,说明她希望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改变丈夫,以适应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很多婚姻咨询中,当事人常常具有的一种心态。倩倩更多的希望得到一个情感或者是道义方面的支持,这个可以理解,但很遗憾,她丧失了一次很好的探讨自己的机会,当她陷入最灰暗的状态中,意外地得到了心理医生的帮助,帮助她从绝望的状态中走出来,也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看到丈夫对于婚姻的姿态的一种改变,但恢复了生活信心之后的倩倩,却马上又陷入了和丈夫的争吵中。倩倩没有理解到困扰她的身心模式,应该怎么样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而随着倩倩的出院,她的心理困惑,也会淡出医生的视线,但是可以预计,她的问题,仍将在未来的生活中,困扰着她。她需要更多地得到心理咨询方面的帮助。

注:本文亦发表于本人个人博客,点击查看。吴小瑾医生的新浪微博:@深圳心理医生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