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入门
写此文的目的是用简洁的纲目做科普。想把精神分析这个人人都知道的,神乎其神的概念简洁条理化,特别是经常用的精神分析五大学派,让大家对它有一个明晰的认知。因为一百年来精神分析的人物众多,学界说法也多,我又是个粗线条的人,所以定会挂一漏万。我们先把精神分析五个主要学派列出来。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
二.沙利文,埃里克森等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
三.克莱茵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theory
四.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
五. Stolorow和Atwood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therapy
这五个学派也被统称为心理动力学。后四个称为现代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好像是说种庄稼的事,人就是一粒种子,自我心理学讲得是种子本身的生命本能,如发芽成长 (好像人成长)的本能。客体关系讲的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好不好,有营养还是有害的土壤,阳光如何。自体心理学说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被影响的成长问题。而最新的主体间性治疗理论却全面阐述了以上的问题,它是精神分析过去四个学派的概括总结,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结局。
一,弗洛伊德
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人,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1902 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贡献:
1.对人类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
2.人格结构理论:
a,本我-性欲望驱动,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b,自我-社会经验积累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c,超我-理想道德,是最上面一层,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理想化了的自我。
3.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例如投射,压抑,合理化,升华等。
4. 精神层次理论,它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潜意识却对人的情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面里发生和进行。
5.性本能驱动理论(后被继承者修正为更全面的生物本能驱动理论)。
6.焦虑的描述: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7.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口欲期:0~1岁
肛欲期:1~3岁
早期生殖器期:3~6岁,也称俄狄浦斯期
潜伏期:6~11岁
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理论描述:弗洛伊德认为人受深层性本能的驱动,当性欲望驱动的本我与有人生经验(比如法律或者社会舆论不容许)的自我,以及代表理想道德的超我发生矛盾时候,就可能会产生焦虑和心理问题。
经典的分析的基本概念今天还在被广泛运用,如潜意识,催眠,人格,释梦等,没有它的基础就难有后来的各学派。
对他的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在20世纪的最初有一段兴盛时期,形成了精神分析运动,对许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的贡献,学术界都持较广泛认可的态度。但是对精神分析的某些假设和方法论,学界并不都赞同,被认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推测。同时他过分重视性本能的观点,后期也被他的女儿及学生修正。
在弗洛伊德经典精神理论的基础上,诞生了后来的自我心理学。著名自我心理学家拉波帕特最早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演变作出概括。他在1959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概略”一文中,把自我心理学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86-1897年,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
第二阶段1897-1923年,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力比多学说;
第三阶段是1923-1937年,弗洛伊德划分人格结构中的id、ego、superego三种成分,给自我予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自我的防御功能;
第四阶段是1937-1959年,即1937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着名演讲,这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年份。
二 ,现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
自我心理学说的就像种庄稼种子本身的生命欲望问题,它本能的要发芽成长。
代表人物:1、海因兹·哈特曼-Hartmann,1894-1970,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2、沙利文-Sullivan,1892-1949,美国人,祖籍爱尔兰;3、埃里克森-Erikson,1902-1994,生于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祖籍丹麦。
他们创立了新弗洛伊德学派的自我心理学(创立人的有争论)。有学者认为1937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著名演讲,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年份。
理论贡献: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非常重要人格发展划分)
0∼18个月: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18月∼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6岁:主动的对内疚的冲突;
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65~岁: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自我心理学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但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性矛盾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可以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
三,现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
客体关系讲的就像种庄稼种子土壤和环境,它对于种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代表人物:1、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Klein,1882-1960,生于维也纳,德裔,移居伦敦;2、费尔贝恩W.R.D.Fairbairn,1889-1964,英国心理学家,生于爱丁堡。
1930到1940年间,克莱茵和苏格兰爱丁堡的费尔贝恩彼此影响学术理念,开始了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1943-1944年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科学论战,可以视为是客体关系理论建立的标志,它也被学界称为英国学派。
理论贡献
1、关注生命的前三年——在分析理论中相当于俄狄浦斯前期——并且强调婴儿从母婴关系的体验中发展出来的心理结构。
2、内在客体是心理结构的一个部分,它形成于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对重要照顾者的体验,在人格中就记录为那段早期关系留下的踪迹。
3、外在客体是指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它可以是指早期的重要他人或现在的重要他人。它与内在客体有关联,因为内在客体是基于与原始外在客体之间的体验,并通过现在对外在客体的选择而得以实现,内在客体也会通过它与现在的外在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得到修改。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四,现代精神分折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土壤和环境的好坏对种子内部成长的影响问题。
代表人物:海因茨.科胡特 -Heinz Kohut,1913—1981,奥地利人,1939年移居美国,1964-1965年任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1971年发表《自体的分析》,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被学界称为美国学派。
核心概念:自体客体,自体,自恋。
理论贡献:
柯胡特是从研究自恋问题开始创立了这个学派的,他关注的是自体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咨询师与咨询人共情的重要性。
自体心理学主张的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三极自体的心理结构,三极平衡就形成健康的自体,否则就可能形成自体客体(不健康)。
自体概念: William Yeats认为自体指的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象。
自体客体概念(核心概念):自体客体,是客体被自体经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并为自体发挥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客体。就好像人家是他身体的一部分,要无条件的自觉地为自己服务。
自体客体现象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对别人期待和要求高,觉得是人家应该的,你得陪Ta干这个,你得听Ta说那个,Ta由着性子折腾,你不满足Ta,Ta就愤怒,甚至Ta不说你就得去主动迎合Ta,这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自体客体了,要求人家关爱自己不见外,心里你我不分了,其实人家没有这个义务一定要关爱你,只是你自己深层感觉不见外罢了,所以就会遇到很多矛盾,解决不好就出心理问题了。
持续在自体三极关系的不平衡,可能产生的人格型态:
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期待温暖的关系)~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
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用它否认让自己害怕的,对别人的需求,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爆发之间变动。
4.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能赞赏自己的人。
5.另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可确立自己的价值的人,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关于柯胡特的自恋理论
健康的自恋:有强大的有生命力的自我,能够扩展他的能力和满足他的需要,它是一种借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不健康的自恋:虚弱的自我,通过假装的自大使自己变的稳定。如果不能维持稳定,就会导致抑郁。
自恋型人格障碍(病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五,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psychotherapy
它是最新的现代精神分析,也是前四个学派的概括,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这个学科进入了成熟的欢乐颂,关于它我会在另一篇文章概述。
本文作者:建评,微博链接
看看。学学。
共同进步!
看看。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