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能打孩子?
最近微博上的两大热门话题:著名小提琴家陈美与母亲断绝关系,以及江苏邳州虐童事件,引发了网上关于“体罚教育”的热烈讨论。粗略看了一下两则热门话题下的评论,有人说“应体恤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也有人说“父母这样是毁灭人生”。硕士的第一年,我在费城的一家儿童家庭服务机构实习,我咨询和服务的,就是受虐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我还领导过一个育儿教育的家长小组,为那些已经被认定有虐待罪的父母做团体治疗。经过这一年的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对这两个热门话题的看法也可能和许多人不同。
首先,我发现其实“棍棒之下必出孝子”绝对不只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其他一些集体主义思想比较盛行的文化,比如日本文化、韩国文化、以及某些非洲文化中也有这样思想的影子。究其原因还是祖祖辈辈们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一个孩子替全家人“奔前程”的事情枚不胜举。
其次,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我打孩子是为了教育他/她”。当时,在团体治疗中,我就请这些父母扪心自问,在你们动手打孩子的那一刻,你们是真的带着“教育”的理念吗?还是夹带着了自己对于其他人(伴侣)、其他事(生活)的愤怒、失望、无奈和烦恼?如果真的是纯粹出于教育的目的,你们觉得“打孩子”除了会教会孩子暴力,还能教会孩子什么呢?研究表明,人在极端的情绪下,是听不进任何建议和指导的,他所有的反应都是出自本能。其实不用翻研究成果,就想想看咱们自己,如果被什么人大吼了一声,你是会对吼你的人心服口服,还是立刻肾上腺素升高随时准备还击?你是怎么样反应的,你孩子也是怎么样反应的。
第三,我发现好多家长反应“小孩才那么小,我打他/她也没事,他/她不会记得的”。其实,越小的时候受到的创伤,对人的影响越大。我们都知道小孩有很多窗口期,比如学语言的窗口期,如果错过了学习语言就很难了。而对于人际关系和安全感的形成,小孩也有同样的窗口期。如果在这个窗口期,他/她接受的是打骂教育的话,以后将很难形成对信任的、持久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如果是长期受到虐打的话,很可能会发展成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在我另外一篇博文中有所介绍)。我曾经听过一个40多岁事业有成的大叔讲述他五岁时被父亲痛打的故事。他说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一切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连当时他们家的壁纸是什么颜色,厨房里在烤着面包,他都记得。
总而言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而且孩子的每个阶段的发展和经历都是重要而且不可逆的。所以动手打孩子前,请务必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