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抑郁症来袭1
前一阵子管的一个患者,20岁的年轻女孩儿A,住院第一天,家属攻击力爆表,我什么都还没说呢,啪啪啪啪一通指责。此后每天找医生都是盛气凌人、气势汹汹的样子,我也是醉醉的。
这家人算是比较敏感的,因A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自杀了,亲戚当中也有医生,给过提醒。即便如此,发病至第一次就诊也长达四个月之久,直到出现了自杀行为。
住院第一周,A表现的很矛盾,一方面是掩饰不住的抑郁,高兴不起来,什么也不愿意干,没有动力,不想说话。另一方面,她反复对我说,我没病,我好着呢,我要出院。第一周就在A反复要求出院、家属坚决不让出院,以及家属对医生及医院的不断攻击挑刺中度过。
我问上级,A达到重度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了,为什么不给她做电休克治疗呢?上级回答:电休克治疗对记忆有损伤,她这么年轻,第一次发病,先用药物治疗。叮嘱家属严密看护防自杀。别着急,等等看。
第二周,家属的态度好一点。A知道一时半会儿出不了院,也逐渐敞开心扉谈。给我看以前的照片,青春靓丽不失逗逼的风格,和眼前的她完全看不出来是同一个人。反差太大。一路的开朗外向、爱社交、班干部、奖学金。四个月前做了一个小手术之后,陷入了抑郁之中。她说:我感觉刷牙洗脸对我来说都变得很困难,这在平时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平时超级爱运动,跑步、打球,爱说话,一会儿不说话就难受,这四个月什么都不想干,换工作、旅游,多方尝试也没任何好转。偶然看到一个关于自杀的新闻之后,开始满脑子琢磨怎么不痛苦的死掉,直到意外看到一根绳子,鬼使神差的就拿起来想勒死自己,最后因为感觉十分难受而放弃。
住院第十天,她开始觉得好一点,正是药物开始起效的时间。病房的资深病友们也给了她很多的关心和支持,她还是不怎么说话,但看得出来有在认真听。病友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常常感动到我。
第三周,已经明显有变化了,表情变得没那么忧郁,能看到笑容,活动量也增加了,主动约病友打羽毛球,病房的活动也都主动参加,有时还能开个玩笑。A说和正常时候比还是差了许多,但已经感觉好多了。也不再想着怎么去死了。A想要出院,家属也同意了。慢慢向她普及关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从一开始的拒绝住院,到听我一字一句的说抑郁症,这个过程真是挺难的,对于她而言,也是较快的接受了。因为是第一次发病,对抑郁的治疗的认识基本为零,反复交代还是不放心,于是认真给她写了一份出院交代,强调了最重要的事:
关于抑郁症你要知道的:(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第二版)
1、关于服药:不是出院之后病好了就不用吃药了。急性期治疗要8-12周,治疗目标是恢复至病前状态。巩固期治疗需4-9个月,在此期间,病情容易波动,有复燃的风险,坚持服药最重要。维持期治疗,首发的2年左右,如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至停药。
2、关于复发:抑郁症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2年内复发,因此,规范治疗是改善及减少复发的有效手段。定期门诊复诊(2周-1个月看一次医生),以减少复发的风险。如果自己感到有复发的迹象,如失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及时就诊。
3、收集好自己的住院病历、治疗经过,对自己服用的药物做到心中有数:服用某个药物的最大剂量、服药时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停药时间,服药的效果(好了多少)。
4、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本次已经尝试过自杀了,这不是真正想死,是疾病状态下的行为。以后的日子里,要对自己的自杀观念加以留意,如反复出现关于自杀的念头,要意识到是不正常的状态,及时看医生。
5、有一种疾病叫做双相情感障碍,以前叫做躁郁症,抑郁的体验已经有过,如将来某一时间出现异乎寻常的高兴、精力旺盛、睡眠减少、兴奋话多、计划增多,需要警惕是不是异常,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持续一周,及时看医生。
6、个人建议阅读书籍:
《走出抑郁——让药物和心理治疗更有效》
《抑郁症——写给患者及家人的指导书》
《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花絮:过了一周多,家属来复印病历,在病案室前碰上了,表情略显尴尬但依旧盛气凌人地口气对我说:“医生,中午我请你吃饭吧。”吓得我拔腿就跑~~~
一点感慨:有的疾病让人绝望,而抑郁症本身就生产绝望,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希望永远都用不上精神科医生,但如果需要的时候,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精神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