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奔的双相少年
如果你问一个精神科大夫,如果会得精神病,你会选哪一种?(什么鬼问题)
我猜,他们很可能会回答:轻躁狂。双相情感障碍里的轻躁狂,不要抑郁,不要躁狂,来点儿轻躁,人生瞬间就美好了。然而,双相是个汉堡包, 躁狂/轻躁狂——抑郁,绝大多数双相患者的一生中都要不断经历这两个极端,所以叫做Bipolar Disorder。
今天主人公是少年B。
听说B再次来住院时,小大夫们都默默祈祷希望不要安排自己收他。然而,命运如此眷顾我,便有了一段记忆深刻、此生难忘的经历(此处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
B年方二十,翩翩少年,初中时重度抑郁发作一次,持续半年,最重时不语不动不食,服药一个月完全缓解即自行停药。此后未继续上学,在江湖闯荡。
两年前出现躁狂发作,持续一年,情感高涨、自信心增强,计划写满好几本笔记本,每天从早到晚除了上班之外,参加各种讲座、培训班,坚信自己半年能挣上一百万,日夜学习,不知疲倦。此外频繁相亲,见面即与对方狂侃,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连着说上五六个钟头不带喘口气儿的。姑娘们一开始都觉得“哇!好厉害!”而后起疑“这人有病吧?!”纷纷离去。
在这种愉快感十足的背景之下,情绪时有低落,他拿刀片划手臂,逼自己日夜学习,坚信能实现一百万的梦想。
之后,情绪从高处下落,低到谷底。伴随的是不能控制的大量运动(一天跑20公里),运动后感觉接近正常状态,但无法持续十分钟即又再次低落。
第一次住院,主管医生头痛欲绝。因他对治疗依从性差。耐心的谈话及认知行为治疗一丁点儿效果没见到,住了不到三周出院了。此后每天都能在医院见到他的身影。听说短短二十天把六院的专家大牛门诊全看了一遍。
第二次住院,作为主管医生,每天仅他一人贡献的点击率即高达十多次。
他眉头拧成麻花迫不及待地说“我抑郁得不行了啊!”转而一笑“我承认我昨天和某某去后海玩儿了”。我好气又好笑。好气的是明明三令五申不准外出,好笑的是他的内心抑郁体验和外在兴奋活跃十分不相符,提示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抑郁或躁狂发作。
B对周围环境有着异乎寻常的感受,窗帘没拉开,他就情绪低到谷底;下雨,情绪低到谷底,洗脸刷牙也懒得去做,但却时时刻刻想要上外头奔跑,膝盖磕伤、满身大汗,生化指标里CK都高出正常了,尿酮体都跑出两个加号了,痛苦而不自持。我严肃地告诉他:”你吃这么大剂量的药,这么跑容易猝死的。”他说:“那我可怎么办啊?不跑我脑子都不转了。”隔天还是听到他又上哪儿哪儿去了的消息。
他说,哎,再也没有轻躁狂的时候了。那种感觉真是好,脑子转得飞快,嘴都跟不上,说话滔滔不绝,每天精力旺盛得都不用怎么睡觉的。我还试图找过这种感觉。再也没有那种美妙的感觉了。说完一脸的不舍与向往。
杰米森在她的书中【1】说:无休无尽的轻躁狂和躁狂为我的生命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知觉、感受和思考。尽管当时的我精神错乱,充满幻觉、妄想和狂热,我仍然能够发现自己头脑和心灵当中的一些崭新角落。其中的一些角落是如此美丽非凡,令人难以置信,让人屏住气息,愿意立即为之死去。另一些角落则粗俗丑陋,我从来不想知道它们的位置,也不想再见到它们。但是,新的角落永远存在,当我因为爱或是药物的支持,重新感受到正常的自己时,我无法想象自己会对生命感到倦怠,因为我知道,这些无边无际的角落里,总会呈现出无边无际的风光。
正因为轻躁狂或者躁狂早期部分人表现为工作(学习)效率增加、精力旺盛、格外地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人们往往不认为这是异常的,包括患者自己,往往后期社会功能损害才就诊,或是转入抑郁相了就诊。
轻躁狂虽好,不如正常好。
Steven M. Strakowski教授指出【2】,人们需要认识到,BD事实上就是年轻人的疾病。取决于参考文献的不同,BD中位发病年龄通常是青少年中期到晚期。大多数患者在21岁之前首次发病。BD是一种终身疾病,一旦发病,患者即须与其抗争多年。该病极具破坏性,因为它发生在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妨碍了青少年通过努力成为独立成年人这一重要过程,偶尔还会干扰诊断,使得治疗至关重要。
虽然B使人好气又好笑,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助。对于他来说,这将缠绕他一生。另一个双相少年,一天24小时的超快速循环,题图是他的一天的情绪波动图,10分为最高点(情绪高涨、思维飞快、计划多),0分为最低点(情绪低落、脑子反应慢、生活失去了希望、想了此一生),5分为正常。幅度小的是本人的情绪图,作为参考。他说:最可怕的是,我不知道明天的情绪会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为他们写个预后的话,大概会是这样:
少年们治疗都算及时,从此摆脱了疾病的痛苦(划掉),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划掉),从此,找到了和疾病相处之道,尽可能过好自己能过好的每一天,有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的过着平凡的生活,感受生活的苦与乐,就像其他人一样。
【1】《我与躁郁症共处的三十年》尾声部分
【2】专家视点: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有何独特之处?医脉通